卞之琳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卞之琳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时间:2025-07-05 08:30:48
人物簡介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蘇省溧水縣,生於海門市湯門鎮。曾用筆名季陵,曾是徐誌摩的學生。民國18年(1929),畢業於上海浦東中學,考入北京大學英文係。民國19年(1930)開始寫詩。此後,不斷發表新詩和翻譯文章並開始新詩創作。他的詩精巧玲瓏,聯想豐富,跳躍性強,尤其注意理智化、戲劇化和哲理化,善於從中國古詩和西方現代派詩中吸取營養,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詩的內容,充滿智慧的閃光和哲理的趣味,是30年代中國文壇“現代派”詩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三秋草》《魚目集》等。抗日戰爭期間,曾前往延安和太行山區訪問,先後在四川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期間,詩風開始轉向歌唱人民的戰鬥生活,主要作品有《慰勞信集》《十年詩草》等。民國35年(1946)到南開大學任教。次年應英國文化委員會邀請,赴牛津從事研究。1949年回國,任北京大學西語係教授。1953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1964年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莎士比亞等外國作家作品的翻譯、研究工作,譯有《莎士比亞悲劇論》《英國詩選》等作品。1979年出版自選詩集《雕蟲紀曆1930~1958》。2000年12月病逝。
人物生平
卞之琳1929年畢業於上海浦東中學入北京大學英文係就讀,較多地接近英國浪漫派、法國象征派詩歌,並開始新詩創作。193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英
文係,就學期間曾師從徐誌摩,深受賞識,徐誌摩不僅將卞之琳的詩歌在其編輯的《詩刊》上發表,還請沈從文先生寫題記。因為這段經曆,卞之琳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卞之琳於20世紀30年代出現於詩壇,受過“新月派”的影響,但他更醉心於法國象徵派,並且善於從中國古典詩詞中汲取營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詩精巧玲瓏,聯想豐富,跳躍性強,尤其注意理智化、戲劇化和哲理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詩的內容並進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內涵,詩意偏於晦澀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尋味。
情感經曆
卞之琳苦戀的對象是張充和。1933年,卞之琳虛歲23,夏天在北京大學英文係畢業,秋天認識了來北大中文係念書的張充和。因為張充和,卞之琳詩創作也發生了很有意味的變化。當 初聞一多先生曾經當麵誇他在年輕人中間不寫情詩,他自己也說一向怕寫私生活,“正如我 麵對重大的曆史事件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激情,我在私生活中越是觸及內心的痛癢處,越 是不想寫詩來抒發。事實上我當時逐漸擴大了的私人交遊中,在這方麵也沒有感到過這種觸 動。”“但是後來,在1933年初秋,例外也來了。”――他在《〈雕蟲紀曆〉自序》中坦言 ――“在一般的兒女交往中有一個異乎尋常的初次結識,顯然彼此有相通的u2018一點u2019。由於 我的矜持,由於對方的灑脫,看來一縱即逝的這一點,我以為值得珍惜而隻能任其消失的一 顆朝露罷了。不料事隔三年多,我們彼此有緣重逢,就發現這竟是彼此無心或有意共同栽培 的一粒種子,突然萌發,甚至含苞了。我開始做起了好夢,開始私下深切感受這方麵的悲歡 。隱隱中我又在希望中預感到無望,預感到這還是不會開花結果。仿佛作為雪泥鴻爪,留個紀念,就寫了《無題》等這種詩。”但事情並不到《無題》詩時期為止,“這番私生活以後 還有幾年的折騰長夢”。說得更鄭重一些,這其實是一個人一生中刻骨銘心的經驗和記憶。 其中不乏一些感情的細節,如《無題三》所寫――
我在門薦上不忘記細心的踩踩,
不帶路上的塵土來糟蹋你房間
以感謝你必用滲墨紙輕輕的掩一下
叫字淚不玷汙你寫給我的信麵。
門薦有悲哀的印痕,滲墨紙也有,
我明白海水洗得盡人間的煙火。
白手絹至少可以包一些珊瑚吧,
你卻更愛它月台上綠旗後的揮舞。
香港的張曼儀女士是卞之琳研究專家,她編選的《中國現代作家選集ⷥ之琳》一書附有《 卞之琳年表簡編》,極其簡單的年表,許多事情隻能略而不記,卻特別在意地記下了與張充和相關的“細小”信息,如1933年的初識;如1936年10月,回老家江蘇海門辦完母親喪事, “離鄉往蘇州探望張充和”;如1937年,“3月到5月間作《無題》詩5首”,又,“在杭州把本年所作詩18首加上先兩年各一道編成《裝飾集》,題獻給張充和,手抄一冊,本擬交戴 望舒的新詩社出版,未果,後收入《十年詩草》。”如1943年,“寒假前往重慶探訪張充和 ”,其時距初識已經10年。年表雖然是張曼儀所編,這些事情卻一定是卞之琳講出來並且願意鄭重編入年表中的。
1955年,45歲的卞之琳終於聽從勸說,與青林女士結婚,結束了這段持續20餘年的苦戀和癡等。
創作曆程
14歲第一次買了一本冰心的詩集《繁星》,從此對新詩發生興趣。
1929年畢業於上海浦東中學,考入北京大學英文係。
1930年開始寫詩,此後不斷發表新詩和翻譯文章。
1933年出版詩集《三秋草》。
1935年出版《魚目集》。
1936年與李廣田、何其芳合出《漢園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稱為漢園三詩人。
以後,卞之琳擔任了北京大學西語係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等職務,是莎士比亞和英詩翻譯名家。詩作講究音節的整飭,追求文字的奇巧,表現出當時青年知識份子對現實的不滿與思考。
抗日戰爭時期,卞之琳先後在四川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任教。
1938~1939年去延安和太行山區抗日民主根據地訪問,並一度任教於魯迅藝術文學院。此行促成他創作詩集《慰勞信集》與報告文學集《第七七二團在太行山一帶》,作品歌頌了抗日戰士和群眾,記敘了抗日根據地部隊的生活。
1940年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
1942年《十年詩草》出版。
1946年到南開大學任教。次年應英國文化委員會邀請,赴牛津從事研究。
1947年赴英國牛津大學做研究員。
1949年回到北京,先後任職於北京大學、北大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等機構,主要從事外國文學的研究、評論和翻譯。
1951年出版詩集《翻一個浪頭》。1979年出版自選詩集《雕蟲紀曆1930~1958》。
1949年起,任北京大學西語係教授,1953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1964年後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W.莎士比亞等外國作家作品的翻譯、研究,著譯有《莎士比亞悲劇論痕》、《英國詩選》等。此外還出版詩論集《人與詩:憶舊說新》。
創作特點
卞之琳原受“新月派”的影響,但其很快就走向了現代詩風。
其前期詩作,內容多寫下層社會生活,並探索宇宙與人生哲理。卞之琳以“我”為主,將傳統的“意境”與西方的小說化、典型化、非個人化的“戲劇性處境”融匯在一起,並將傳統的“含蓄”與西方的“重暗示性”和“親切感”融匯在一起,形成了“平淡中出奇”,“用冷淡掩深摯,從玩笑出辛酸”的特殊風格。他的詩顯示出一種著意克製感情的自我表現,追求思辨美的“非個性”傾向的特色。在語言上,他則追求在口語基礎上實現歐化詞匯、句法與中國文言詞匯、句法的雜糅。另外,他的詩由於重意象創造而省略聯絡,因而詩意大多晦澀。卞之琳作詩,斟詞酌句,苦思冥想,為尋找一個最合適的意象,他會達到“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地。在很大程度上,他不是以情寫詩,而是以“思”寫詩,以“理”入詩,所以他的《圓寶盒》《魚化石》不是輕易就能理解的。
主要作品
著有詩集《三秋草》(1933)、《魚目集》(1935)、《數行集》(收入《漢園集》1936)、《慰勞信集》(卞之琳的新詩廣泛地從中國古詩和西方現代派詩吸取營養,自成一格,充滿智慧的閃光和哲理的趣味,是30年代中國文壇“現代派”詩歌的重要代表人物。抗日戰爭期間曾前往延安和太行山區訪問,詩風有所轉變,歌唱人民的戰鬥生活。詩作講究音節的整飭,追求文字的奇巧,表現出當時青年知識份子對現實的不滿與思考。
詩人主張“未經過藝術過程者不能成為藝術品,我們相信內容與外形不可分離”。卞之琳創作態度嚴謹,孜孜不倦地探索“藝術過程”中的轉化與表現,即使對新詩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變化和創新,更不用說在詩的意象、內容方麵。有些詩作被譯成多種文字,並成為海外學者專題研究的物件。在半個多世紀中,詩人堅持不懈地進行詩歌創作和理論研究,成功地實驗和引進了西方多種現代詩歌形式,對中國象征主義、現代主義詩歌的發展開拓了新的景觀,有著很大的啟蒙意義和重要的貢獻,並取得了相當的藝術成就⠱940)、《十年詩草》(1942)、《雕蟲紀曆1930-1958》(1979)等。
社會評價
卞之琳的新詩廣泛地從中國古詩和西方現代派詩吸取營養,自成一格,充滿智慧的閃光和哲理的趣味,是30年代中國文壇“現代派”詩歌的重要代表人物。抗日戰爭期間曾前往延安和太行山區訪問,詩風有所轉變,歌唱人民的戰鬥生活。詩作講究音節的整飭,追求文字的奇巧,表現出當時青年知識份子對現實的不滿與思考。
詩人主張“未經過藝術過程者不能成為藝術品,我們相信內容與外形不可分離”。卞之琳創作態度嚴謹,孜孜不倦地探索“藝術過程”中的轉化與表現,即使對新詩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變化和創新,更不用說在詩的意象、內容方麵。有些詩作被譯成多種文字,並成為海外學者專題研究的物件。在半個多世紀中,詩人堅持不懈地進行詩歌創作和理論研究,成功地實驗和引進了西方多種現代詩歌形式,對中國象征主義、現代主義詩歌的發展開拓了新的景觀,有著很大的啟蒙意義和重要的貢獻,並取得了相當的藝術成就。
人在風景中
----------文/童道明
卞先生去世前好幾年就不出家門了。熱心的年輕人張曉強倒不時去看望看望他,回來還告訴我們一個他的發現:“卞先生喜歡吃炸馬鈴薯片”。“為什麽?” “他喜歡聽馬鈴薯片咬碎時發出的響聲”。我聽了一怔,心想:卞先生真寂寞。
寫過馮至、李健吾後,還想說一說卞之琳。這三位都是人也好學問也好的老前輩,但“文革”前年輕人對他們的稱呼是不一樣的。我們不管當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的馮至叫馮所長,而是親切地叫他馮至同誌;李健吾是黨外人士,我們尊敬地叫他李先生,或健吾先生;卞之琳呢,我們幹脆叫他老卞,可是他是老前輩中最能和青年人打成一片的。
卞先生很規矩謙和,但也常常出人意外。他是莎士比亞專家,但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他卻寫了一部很有分量的研究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的著作---《布萊希特印象記》;他是詩人,但六十年代初他投寄給《北京晚報》的卻是雜文《漏室銘》。這篇分兩天登完的文章,講述他遭遇的居室漏雨之苦,行文詼諧,怨而不怒。《北京晚報》是當時北京唯一的一家晚報,發行量極大,卞先生一時間也因此在北京老百姓中間獲得了知名度。一次到醫院看病,醫生見到病曆上的名字,就問:“您就是寫《漏室銘》的吧?”卞先生哭笑不得。
卞先生很方正、耿直,但說話愛繞彎子,有人因此覺得他說話��嗦,但牛漢先生說:“卞先生即使��嗦也��嗦得可愛。”這是因為卞先生這個人可愛。
照我說,“繞彎子”是卞先生的一個獨特的思維方式。他的文章,如上邊提到的《布萊希特印象記》、《漏室銘》,都被他“繞彎子”繞出了深刻的精彩。我現在想,就是他的那首名篇《斷章》,好像也是有卞之琳式的“繞彎子”痕跡。
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有了“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這一“繞”,就默契了人與自然的聯係,在橋上看風景的人,也就進入了風景之中,卞之琳於是給我們拓開了一個新的審美空間。從此我們再讀李白的“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就有了“人在風景中”的聯想,因為“相看兩不厭”的詩人與敬亭山,都成了我們的審美物件。
《斷章》是卞之琳不朽的代表作。卞先生去世,有家報紙的標題是《寫〈斷章〉的人去世了》。
詩歌賞析
論詩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斷章》看作是一首意蘊艱深的哲理詩,其實作為言情詩來讀,詩味才足呢!那優美如畫的意境,那濃鬱雋永的情思,那把玩不盡的戲味,那獨出機杼的題旨,細細品來,的確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詩是這樣的: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詩的上節擷取的是一幅白日遊人觀景的畫麵。它雖然寫的是“看風景“,但筆墨並沒有揮灑在對風景的描繪上,隻是不經意地露出那橋、那樓、那觀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遊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畫把那若隱若現的虛化的背景留給讀者去想像,而把畫麵的重心落在了看風景的橋上人和樓上人的身上,更確切地說,是落在了這兩個看風景人在觀景時相互之間所發生的那種極有情趣的戲劇性關係上。
那個“站在橋上看風景“的“你“,麵對著眼前的美景,顯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態,這從他竟沒有注意到“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的側麵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尋味的是,那個顯然也是為“看風景“而來的樓上人,登臨高樓,眼�Y所看的竟不是風景,而是那個正“站在橋上看風景“的“你“。這樓上人為何不看風景專看“你“,是什麽深深迷住了那雙眼,是什麽深深打動了那顆心?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謂是風流蘊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畫麵頓時春情蕩漾、搖曳生姿,幻化出幾多饒有情趣的戲劇性場麵來:那忘情於景的“你“定是個俊逸瀟灑、雲遊天下的少年郎,那鍾情於人的樓上人定是個寂寞思春、知音難覓的多情女,一個耽於風光,憨態可掬,孰不知一舉一動攪亂了幾多情絲;一個含情脈脈、癡態可憐,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誰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這樣的萍水相逢、一見鍾情、轉瞬即逝而又經久難忘的一廂戀情啊!而詩人正是以這短短的兩行詩給那電石火花般的難言之情、難繪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憶,激人遐想。
詩的上節以寫實的筆法曲曲傳出了那隱抑未露的橋上人對風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樓上人對橋上人的無限厚意,構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戲劇性場景。但多情總被無情惱,那無情的風景,那忘情於景的橋上人能否會以同樣的深情厚意,來回報那鍾情於己的多情之人呢?麵對著生活中這司空見慣的、往往是以無可奈何的遺憾惋惜和不盡的悵惘回憶而告終的一幕,詩人在下節詩�Y以別開生麵的浪漫之筆給我們作了一個充溢奇幻色彩、蕩漾溫馨情調的美妙回答。
時間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橋上人和樓上人都帶著各自的滿足與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可誰又能想到,在這一片靜謐之中,白日�Y人們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資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回報。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這不就是自然之景對橋上人白日�Y忘情於景的知遇之恩的熱情回報嗎?從“你”的那扇被“明月裝飾了”的視窗上,我們可以想見到,此刻展現於橋上人眼際的會是一幅多麽美麗迷人的月夜風光圖啊!那橋、那水、那樓、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這一片淡雅、輕柔、迷朦、縹緲的如織月色之中,與白日�W陽照耀下的一切相比,顯得是那麽神秘,那麽奇妙,那麽甜蜜,那麽愜意。麵對這月光下的美景,怎能讓人相信自然之景是冷漠無情、不解人意的呢?怎能不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強烈鍾愛呢?你愛自然,自然也會同樣地愛你--這就是詩的理趣所在吧!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報了橋上人的多情,而橋上人又該以怎樣的方式來回報樓上人的一片美意呢?詩以“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一想像天外的神來之筆對此作了饒有情致的回答,從而使樓上人那在現實生活中本是毫無希望的單戀之情得到了愜意的宣泄。
這個被“裝飾“了的夢對於它的主人來說無疑是一次心靈奧秘的深切剖白,它再明白不過地顯示了那被各種外部因素所壓抑的單戀之情是多麽地強烈灼人。而那橋上人之所以能由眼中人變為夢中人,不正因為他是意中人的緣故嗎?詩�Y雖然沒有一句愛情的直露表白,但這個玫瑰色的夢又把那沒有表白的愛情表現得多麽熱烈、顯豁,而由這個夢再來反思白日�Y的那一“看“,不是更覺得那質樸無華的一“看“纏裹了多少風情,又是多�N激人遐思無盡嗎?
如果僅以“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構圖來表現單戀之情的奇妙迷人,那就顯得太平庸一般,流於俗套了。詩的精妙新奇之處就在於,這個夢的主人不僅僅是夢的主角,而且還從這場愛情角逐的主動者位置上退居下來,而那個橋上人也已不再是毫無知覺的愛的承愛者,他是以主人的姿態在夢�Y扮演了一個愛的施予者的角色,他在盡其所能地“裝飾“著這夢,而且,他也是在按著樓上人的心願來“裝飾“著這個夢的。我們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去詳盡地描繪出這個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奇妙夢境,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這被“裝飾“了的夢一定是無比甜蜜、無比美滿、無比浪漫、無比美麗的。總之,樓上人那一片落花之意,終於得到了橋上人那流水之情的熱烈的、遠遠超過希望值的豐盛回報。在這�Y,“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句千百年來伴隨人生長河,永遠給人以惋惜、懊喪的格言也失去了它真理的意義。
但夢畢竟是夢,它代替不了現實;裝飾也隻是裝飾,它總會露出虛幻的麵目。當第二天紅日高照,酣夢醒來,那樓上人“梳洗罷,獨倚望江樓“時,又該是怎樣的一種心情了呢?但相信,那已經盡情地領略了“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的甜蜜夢境的樓上人,定會從常人所有的那淡淡愁緒之中解脫出來,定會以更美好的憧憬,更深沉的愛心,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的。
當我們品評著這首小詩的不同凡響的題旨,流連於這首小詩的含蓄雋永的意境之中時,我們為什麽還要作繭自縛,像詮釋一道深奧的哲學命題那樣去對它作枯燥乏味的理性分析呢?
(以上內容為引用)
詩歌選集
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雨同我
“天天下雨,自從你走了。“
“自從你來了,天天下雨。“
兩地友人雨,我樂意負責。
第三處沒消息,寄一把傘去?
我的憂愁隨草綠天涯:
鳥安於巢嗎?人安於客枕?
想在天井裏盛一隻玻璃杯,
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幾寸。
入夢
設想你自己在小病中
(在秋天的下午)
望著玻璃窗片上
灰灰的天與疏疏的樹影
枕著一個遠去了的人
留下的舊枕,
想著枕上依稀認得清的
淡淡的湖山
仿佛舊主的舊夢的遺痕
仿佛風流雲散的
舊友的渺茫的行蹤,
仿佛入往事在褪色的素箋上
正如曆史的陳跡在燈下
老人麵前昏黃的古書中……
你不會迷失嗎
在夢中的煙水?
燈蟲
可憐以浮華為食品,
小蠓蟲在燈下紛墜。
不甘淡如水,還要醉,
而拋下露養的青身。
多少艘艨艟一齊發,
白帆篷拜倒於風濤,
英雄們求的金羊毛,
終成了海化的秀發。
讚美吧,芸芸的醉仙,
光明下得了夢死地,
也畫了佛頂的圓圈
曉夢後看明窗淨幾,
待我來把你們吹空,
像風掃滿階的落紅。
魚化石
我要有你的懷抱的形狀,
我往往溶於水的線條。
你真象鏡子一樣的愛我呢,
你我都遠了乃有了魚化石。
牆頭草
五點鍾貼一角夕陽
六點鍾掛半輪燈光
想有人把所有的日子
就過在做做夢,看看牆
牆頭草長了又黃了
古鎮的夢
小鎮上有兩種聲音
一樣的寂寥∶
白天是算命鑼,
夜裏是梆子。
敲不破別人的夢,
做著夢似的
瞎子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塊石頭低,
哪一塊石頭高,
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紀。
敲沉了別人的夢,
做著夢似的
更夫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塊石頭低,
哪一塊石頭高,
哪一家門戶關得最嚴密。
“三更了,你聽哪,
毛兒的爸爸,
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覺,
老在夢裏哭,
明天替他算算命吧?”
是深夜,
又是清冷的下午∶
敲梆的過橋,
敲鑼的又過橋,
不斷的是橋下流水的聲音。
妝台(古意新擬)
世界豐富了我的妝台,
宛然水果店用水果包圍我,
縱不廢氣力而俯拾即是,
可奈我睡起的胃口太弱?
遊絲該係上左邊的擔角。
柳絮別掉下我的盆水。
鏡子,鏡子,你真是可憎,
讓我先給你描兩筆秀眉。
可是從每一片鴛瓦的歡喜
我了解了屋頂,我也明了
一張張綠葉一大棵碧梧--
看枝頭一隻弄喙的小鳥!
給那件新袍子一個風姿吧。
“裝飾的意義在失卻自己,”
誰寫給我的話呢?別想了--
討厭!“我完成我以完成你。”
尺八
像候鳥銜來了異方的種子,
三桅船載來了一枝尺八。
從夕陽裏,從海西頭,
長安丸載來的海西客。
夜半聽樓下醉漢的尺八,
想一個孤館寄居的番客
聽了雁聲,動了鄉愁,
得了慰藉於鄰家的尺八。
次朝在長安市的繁華裏
獨訪取一枝淒涼的竹管......
(為什麽年紅燈的萬花間,
還飄著一縷縷淒涼的古香?)
歸去也,歸去也,歸去也――
像候鳥銜來了異方的種子,
三桅船載來了一枝尺八。
尺八成了三島的花草。
(為什麽霓虹燈的萬花間,
還飄著一縷縷淒涼的古香?)
歸去也,歸去也,歸去也――
海西人想帶回失去的悲哀嗎?
與世長辭
2000年12月2日,在90大壽臨近之時,又一位曆史老人――卞之琳先生――溘然長逝。在“毛寧醜聞”的喧囂中,這條新聞在報紙的一角靜默地立著,仿佛先生那雙冷靜睿智的眼睛,看著塵世人來人往的“風景”。
也許在新一代的年輕人中,卞之琳完全是個陌生的名字,隻有中文係的學生才會在教科書上讀到屬於他的那短短幾行文字。但我始終記得當年還是一個“文青”的時候,偶然從“詩探索”上讀到他的詩歌時的狂喜。
很多年過去了。我早已忘卻當初的狂喜,但聽到卞先生的仆聞,那些被現實遺棄的夢想和激情,一點點地記憶.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